景德镇陶瓷大学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

| 暂存书架(0) | 登录

MARC状态:已编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12

题名/责任者:
消费者国货意识形成的心理机制研究/张燚,刘进平著
出版发行项: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ISBN及定价:
978-7-100-20398-2/CNY88.00
载体形态项:
266页:图;23cm
丛编项:
西政文库.第二辑.教授篇
个人责任者:
张燚
个人责任者:
刘进平
学科主题:
消费心理学-研究
中图法分类号:
F713.55
责任者附注:
张燚,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研究兴趣为品牌符号与形象传播、新媒体营销、消费心理与行为等。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5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刘进平,西南政法大学科研处成果科科长、讲师。研究兴趣为品牌与消费行为。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书目附注:
有书目(第233-248页)
提要文摘附注:
国货意识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或消费者出于对本国或本民族的热爱、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而产生对本国产品认同、偏好和对外国产品负面抗拒的心理倾向。在中国社会情境下,为什么有的消费者能够形成高国货意识,他们是如何克服或改变原有的来源国刻板印象、自利动机、面子观和炫耀攀比心理的,产生了哪些心理反应和心理变化,相应心理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相关关系,受到哪些个体特质因素的调节?揭示这些问题不仅能为相关领域增加新的理论贡献,而且有助于为国货意识培养提供实践指导。为此,本书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利用访谈、问卷调研和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系统探讨中国消费者国货意识形成的线索来源与信息加工机制、自我调控的中介机制以及个体特质的调节机制,建构了国货意识形成的认知加工过程模型、“大我-小我-国货”平衡理论、自我调控机制模型等,提出了国货意识培养的引导策略。
全部MARC细节信息>>
索书号 条码号 年卷期 馆藏地 书刊状态 还书位置
F713.55/7.16 A1539296   #新书借阅室(新厂馆)     可借 #新书借阅室(新厂馆)
F713.55/7.16 A1539295   *社科借阅室(一)(逸夫馆)     可借 *社科借阅室(一)(逸夫馆)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
借阅趋势

同名作者的其他著作(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下面显示的内容
  证件号 条码号 Email
 
姓名:
手机号:
送 书 地:
收藏到: 管理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