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状态:已编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11
- 题名/责任者:
- 从工业遗产保护到文化产业转型研究/徐苏斌,(日)青木信夫,王琳编著
- 出版发行项:
-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21
- ISBN及定价:
- 978-7-5074-3320-3 精装/CNY108.00
- 载体形态项:
- 335页:图;26cm
- 丛编项:
- 中国城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研究系列.第五卷
- 个人责任者:
- (日) 徐苏斌 编著
- 个人责任者:
- (日) 青木信夫 编著
- 个人责任者:
- (日) 王琳 编著
- 学科主题:
- 工业建筑-文化遗产-研究-中国
- 学科主题:
- 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研究-中国
- 中图法分类号:
- TU27/10.7
- 中图法分类号:
- G124
- 中图法分类号:
- TU27
- 一般附注:
-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书目附注:
- 有书目(第323-335页)
- 提要文摘附注:
- 第五卷“从工业遗产保护到文化产业发展”对我国工业遗产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案例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了如何将工业遗产可持续利用并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实现保护和为社会服务双赢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1)中国文化产业和工业遗产结合的现状。本研究对8个城市进行了调研,建立包含 190 个案例的数据库,初步分析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现状和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出 30 个典型案例,并对部分案例重点考察调研。(2)工业遗产作为空间载体的必然性。文化产业偏好于大都市、中心区或旧城区、高校周边、闲置工业厂房等一般意义上的“非生产空间”萌发。当文化生产发展到可以作为一个城市产业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阶段时,要探讨文化产业选择工业遗产作为空间载体的动因,就要搞清楚这种经济活动在城市—区位—建筑三个层面的空间选择机制。(3)土地制度的变迁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土地制度的变迁左右了工业遗产再利用。本章归纳了中国工业遗产被利用为文化产业的三个主要方面并分别进行了案例研究:以北京、上海为例说明了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影响,以中国纺织工业格局中的“上、青、天”为例说明了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以青岛为例说明了市场规律作用。(4)不同实施主体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通过对原企业产业升级、高校带动、地产开发、城市经营理念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类公司对闲置旧厂房的再利用、政府掌控等不同开发主体的研究可知不同价值偏好、参与主体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而诠释遗产价值需要学术研究团体的参与保障。(5)文化创意产业园调查报告。(6)中国工业遗产类型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和问题。
全部MARC细节信息>>
索书号 | 条码号 | 年卷期 | 馆藏地 | 书刊状态 | 还书位置 |
TU27/10.7 | A1547003 | ![]() |
可借 | *美术借阅室(二)(逸夫馆) | |
TU27/10.7 | A1547002 | ![]() |
阅览 | *特藏部陶瓷与美术阅览室(逸夫馆) |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