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状态:审校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6
- 题名/责任者:
- 宝山辽墓:材料与释读/巫鸿, 李清泉著
- 版本说明:
- 修订版
- 出版发行项:
-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3.07
- ISBN及定价:
- 978-7-5479-3144-8/CNY98.00
- 载体形态项:
- 212页:图 (部分彩图);25cm
- 并列正题名:
- Liao dynasty tombs at Baoshan:evidence and interpretation
- 其它题名:
- 材料与释读
- 个人责任者:
- 巫鸿 著
- 个人责任者:
- 李清泉 著
- 学科主题:
- 辽墓-墓室壁画-研究
- 中图法分类号:
- K879.414
- 责任者附注:
- 巫鸿, 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 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李清泉, 1962年生于山东蓬莱。曾任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美国国家美术馆视觉艺术高等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盖蒂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亚洲艺术研究中心进行访问研究。现为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古中国美术史与美术考古。
- 书目附注:
- 有书目
- 提要文摘附注:
- 本书不仅尽可能地还原了此座重要墓葬的建筑形式、壁画和随葬品, 更是在考古材料的基础上, 扩展对宝山墓研究的内涵和范围, 把建筑形制、画像程序、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画者的身世情感纳入思考对象之中。在辽代墓葬被发现以前, 人们对“辽”或“契丹”的丧葬习俗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文献, 特别是通过一些似乎是基于实地观察的记述。但不管这些文献记载的细致程度和可信程度如何, 它们作为历史材料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 即它们都是从当时中原汉人的角度去观察和记述的。由于观察者采取了“外在者”的身份, 他们在观察和记述的时候也就不可避免地集中在契丹文化之“异”上。
全部MARC细节信息>>
索书号 | 条码号 | 年卷期 | 馆藏地 | 书刊状态 | 还书位置 |
K879.414/8.11 | A1603353 | ![]() |
可借 | #新书借阅室(新厂馆) | |
K879.414/8.11 | A1603354 | ![]() |
借出-应还日期:2024-12-31 | *美术借阅室(二)(逸夫馆) |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